这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没有解决的棘手问题。税赋重,劳役多,民则逃亡,既存政治隐患,又影响财税收入,武则天晚年以来,政治黑暗,经济调敝。官府奸吏的敲诈勒索,使农民负担沉重。加上豪强劣绅和皇亲贵族“籍外占田”,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农民积欠破产,不得不离乡逃亡,趋势有增无减,唐朝赖以生存的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大大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唐玄宗为了扭转财政危机,改变国弱民穷的面貌,与豪强巨族作斗争,采纳鉴察御史字文融的建议,下达“作一招携、捉搦法闻奏”诏令。(1)于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初,进行全国性的第一次检田括户。“招携”即招抚招诱,而“捉搦”则是捉拿追捕,可见玄宗采取宽严相济的方针进行检田括户。
具体做法是:各州逃亡之户,限在百日之内自首。凡自首逃户可以就地入籍编户,也可自愿返归故籍,到后免除当年赋租课役。如果过期不酋,作违法论处、强制性地递押边疆远僻地区,附为百姓;官府或私人敢包庇者一概抵罪。
但是这种逾期进行的“捉搦”递押效果欠佳,理所当然遭到逃户流民的抵制与反抗,又触发了新的逃户甚至对抗。所谓宽抚政策免除当年赋役,也是打了折扣的,就地附籍是“春附则课役并证。夏附则免课从役,秋附则课没俱免”。(2)小帐算得如此精细,还有多少吸引力呢!安民利国的初衷,反而变成了扰民生乱的现实。于是,唐玄宗吸取教训,进行了第二次主在宽抚逃户的政策,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颁布《置劝农使诏》,将括户和括最剩田结合并举,“所在闲田,劝其开垦”,检查出来的被兼并上地全部没收,按照均田制分配给无地客户使用。对于帐外户口,一律登记注册,手续化繁为简,就地入籍;赋税由重变轻,免去六年的租庸调杂谣,新附客户仅交很轻的户丁税。
逃户的实质问题是土地问题。
检田括户得到了贫苦农民的拥护和欢迎,判官乘马巡视天下,亲自督察田户检括,客户附籍的落实情况;召集父老丁幼,当众宣读谕旨“百姓感其心,至有流泪称父母者。”(3)
民以食为天,当逃户农民获得土地,并免掉六年的赋税,得到官府承认的权利,能不“感其心”,“称父母”吗?检田括户获得了巨大成功。各地查出逃户八十多万,检田八十多万亩征收户丁税钱数百万婚(贯)。无庸多言,农业是唐朝的经济基础,均田制是大唐王朝赖以生存的命脉。检田括户对于巩固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役、兵役来源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开元盛世的出现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说,检田括户是唐玄宗实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盛唐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在检田括户后的第二年,即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才有封禅泰山的“告成功”。
但是,检田括户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弊病。由于实行逃户就地附籍,有免赋六年的实惠,原有逃户减少,但形成与土著户纳赋的明显反差,无形中鼓励土著户成为新的逃户。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又只得下令:“诸州逃户,先经劝农使括定按比后复有逃来者,随到准白丁例输当年租庸,有征役者先差。”(4)对新的逃户毫不客气,除照例交纳当年租庸外。还以先差使征役为惩罚,土著户毫无实惠,无疑负担加重,只能争当逃户,以减税赋,这无疑是括户籍田之后新的反抗和抵制,其原因是享受的权利和所尽的义务不能均等造成的。逃户,实质是逃税、逃赋、逃役,必然影响国家的稳定性收入。唐玄宗虑及国家的稳定收入和对土著户的抚慰,只能以放免地税租庸等予以抚慰。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十一月下诏:“天下百姓,无出今年地税之半,如已交纳,听折来年。逋租悬调,在百姓腹内者,一切放免。”
(5)到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免征六年期满,逃户又趋向增加。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又下敕令:“顷天下浮逃,先有处分,所在招附,便人差科,辄相容忍,亦令纠告。”(6)显然软硬兼施,恩威并重,也不能妥善解决。令人头疼的是“况在丰年,不能招缉,遂使户多虚挂,人苦均摊,务欲削除,更成诡故”。(7)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七月又敕令:“诸州逃人,先除籍帐,能自归复业者,其应征当年租庸资课。”(8)以史实为依据,唐玄宗对抚民恤民确是做了大量有益于老百姓的实事。如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下令:“京兆新开稻田,并散给贫人。”七月太子大敕:“京畿近辅,百姓所出,……应单贫下户者,特放今年半租。”(9)即便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专权年代,唐玄宗也经常减免租庸地租,因为奸臣专权的斗争都在上层,下层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并没有明显影响,但随着唐玄宗疏政享乐,任用权奸,奢侈浪费惊人,贪官污吏以权谋私,直到藩镇割据,逃户也就越来越严重了。到安史之乱后,全国只有在册二百多万户,陡减四分之三。正是在这种极端经济恶劣的条件下,刘晏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经济改革,以自己杰出的理财才能,务求利国而不劳民,肥上而不损下。
刘晏离开长安,东渡黄河,行至夏县,路遇逃户饥民。其实逃户本不足为怪,对他来说早有耳闻,只不过是时移境迁,出他意料之外而亲眼目睹罢了。
他翻身下马,随即与逃户促膝了解详情。他弄不明白:逃户背井离乡,徒涉劳苦,既触刑网,又损家业,居且常惧,归又无依,成天提防官府拘拿,到时连家小全部发配边远荒芜地区,这到底是何缘故呢?经了解后他才明白,原来早在括户籍田时,一些有背景的实户,将实户虚报成逃户而减征税赋,同时又将实户的负担由邻保代出。加上去年(开元二十九年)秋天,河北、河南二十四州久雨成灾,波及夏县,百姓已成穷民,今春又旱,春荒难熬,租庸未免,只好迁徙客乡,争当逃户了。
刘晏一生勤俭,为官求实。《唐语林》第二卷中记述他当宰相时是“居安取便,不务华屋,食取饱适,不务多品,马取稳健,不务毛色”。他当宰相尚且如此,何况初任县令之时。
刘晏目视逃户,只见一个个蓬头垢面,体恤之情,油然而生。他不由想到,圣上皇恩浩荡,怎么没有浩荡到夏县来呢!他想到,玄宗屡布德音,无数次下诏“农桑之时,不得妨夺,州县长官,随时功课”。(10)他又想到,“天其养生,在物最灵,惟人最贵”。天地之间,还有什么比人还珍贵的呢!
只有惠养黎民百姓,天下才能得以安宁。“州县长官,随时功课”。于是,他语词恳切,将圣旨下达,劝慰逃户回乡安居旧业,一年之计在于春。衣食之本在于农,养民之道,农耕为本。这些话说到逃户的心坎上,逃户农民谁又不知道这些至理名言哩!刘晏以一县之尊,立即授文,所欠租庸一概放免而后报其上。并下令开放义仓赈灾救民,度过春荒,不误农时,女工蚕桑,耕织并举,粟帛兼顾。逃户感恩不尽,遂弃逃返乡,复操旧业。
刘晏一生清廉,守法持正,对有背景的实户虚报成逃户的不法行为,一经查实,悉数收回。他刚至夏县不久。闻悉司录参军收受实户贿赂布帛十余匹。即微服私访,装扮成一道士,替人察看风水,测字算命,对穷苦逃户,问好生辰八字,长叹一声:“你好命苦!”接着奉送一卦,念念有同,说得逃户信以为真,纷纷将实户勾结参军,假报逃户,贪赃纳贿的事实件件如实吐露。刘晏查实清楚,即刻回县升堂。拿下司录参军,进行审问:“你可犯罪知罪么?”面对事实,参军只得如实供认。刘晏冷眼一笑,又问参军:“你可知大唐法典?”参军早已面色苍白,胆战心惊:“奴才知罪!贪污布帛二十匹处死,在此以下者,堂杖或八十,或六十,或四十,削职为民,终生不用,包庇者同罪……”刘晏气愤地痛斥参军:“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当即堂杖六十,打得参军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并如数没收赃物。百姓闻知,无不拍手称快!纵观盛唐之世,州县官吏大部清廉,素质较好,恐怕与唐玄宗亲自倡导,惩恶扬善,制定的法律是有很大关系的。
夏县自古水涝居少,旱灾居多。刘晏组织农民筑堤修坝,蓄水防灾,沟通渠网,旱涝保收。但丰收之后又带来新的问题,即谷贱伤农。刘晏又依照玄宗“理国者在乎安人,安人者在乎足食”,“使家有三载之储,国有九年之蓄,虽遇水旱,终保康宁”的思想,“及时每斗加于时价一两钱收”,(12)
高于时价收购,调动农民积极性;而至春荒,又低于市价卖出,平抑物价上涨,使广大农民免于饥荒。一年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春,刘晏述职奏报中书省转呈玄宗皇帝,玄宗阅后龙颜大悦,在诏中说:“古之善政,贵于足食,将欲富国,必先利人。”对刘晏给予了褒奖。道理实在是简单明确,只有老百姓富足,有稳定性的赋税收入,国家才能富;要想富,只有让老百姓先富。小河有水大河满,这是开明政治家高瞻远瞩的治国方针。刘晏正是这一善政思想的具体实践者。安史之乱之后,盛唐陷入战祸,经济迅速滑坡,他身为宰相,将“将欲富国,必先利人”的思想变成“将欲救国”、“将欲复国”,“必先利人”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使唐朝得以迅速恢复经济。
《旧唐书》称:“史臣曰:历代操利柄为国计者,莫不损下益上,危人自安,变法以弄权,敛怨以构祸,皆有之矣。如刘晏通押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俭于家而利于众。……晏治天下,无甚贵甚贱之物,泛言治国者,其可及乎!”(13)《新唐书》则称刘晏“为管(仲)、萧(何)之亚”。
是“知所以取,人不怨:知所以予,人不乏”。(14)聚敛财富而不伤民劳民,用自已的才能和理财方法使国家富裕,确是管子“不籍赡国”(15)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是不用增加赋税而通过经济管理和经济改革的方法达到国泰民安。这无疑是利国利民的上策。而一味靠增加赋税来使国库充裕,对于统治者来说则是搜刮民财的“苛政”。
刘晏的这一思想在安史之乱后得到具体发挥。他的理财实践和功绩也实现了“不籍赡国”的主张。我们将在后面详细记述。
刘晏在夏县初试不凡身手,“神童”意气奋发,又调往河南温县任县令,同样又获得成功。这时,唐王朝正是口蜜腹剑的李林甫受宠的时代,奸相杨国忠又在借杨贵妃受宠而爬上副宰臣地位,唐玄宗由明君正踏上昏主之途,长安兴庆宫里再不是既“兴”又“庆”,而是日益腐败,权奸当道,陷害忠良,冤案迭起,宦官结党。大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之中。
但是,黎民百姓不知道,也管不了皇宫里争权夺宠的生死之争,他们的眼睛始终盯着眼前的现实,用自己善良纯朴的心来明辨是非善恶,清浊昏明。
当刘晏要离开温县升迁侍御史时,温县百姓刻石立碑颂德:“曹州南华刘公士安,海内望族,人伦德范,天下贤良,扬于四海。八岁敬书东岳,谓之神童,人仕正字,览书万卷,且兼宏略。清廉自正,精励勤职,图艰思易,为民造福。当刻石以传,模范永垂。”有史记载:“天宝中,(刘晏)累调夏令,未尝督赋,而输无通期。举贤良方正,补温令,所至有惠利可纪,民皆刻石以传。再迁侍御史。”(16)
“刻石以传”的具体记述已无从查考,但举贤良方正如数向国家输交税赋,从来没有欠缺或是超期倒是事实。看来,他决不是不顾老百姓死活地逼命催交,否则,“草民”也不会刻石记颂。
“再迁侍御史”也说明刘晏自身公正廉洁,俭朴,勤奋,守法执法,敢为民作主。侍御史就是谏官,朝廷选拔刚正不阿的官员充任,秉公执法,进行督察,据实可弹劾百官。头戴高五寸的执法帽,可以当着皇帝的面亲读弹劾文进行弹劾,维护纲纪,整贪肃污。可惜史料没有记述刘晏这方面的作为,笔者难以笔下生花。可能是当时奸相李林甫当任,刘晏也只能是拍拍“苍蝇”,难打“老虎”,治下而不可犯上。不久,爆发了安史之乱,一场浩劫自天而降,无情地粉碎了大唐王朝的开元天宝盛世。唐玄宗被迫走下历史舞台而抱憾终生,也急速地把刘晏推进战火之中,推上拯救复兴大唐王朝的历史舞台。
注释:
(1)《册府元龟》卷63《帝王部。发号令二》。
(2)《唐六典》卷3《户部郎中员外郎》。
(3)《旧唐书。宇文融传》。
(4)《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五年二月条。
(5)《唐大诏令》卷77《谒五陵敕》。
(6)《唐大诏令》卷104《处分朝集史》。
(7)《唐大诏令》卷104《处分十道朝集使敕》。
(8)《册府元龟》卷486《户籍》。
(9)《册府元龟》卷85《册太子大赦》。
(10)《唐大诏令》卷108《兴庆宫成御朝德音》。
(11)《唐大诏令》卷83《原减囚徒赦》。
(12)《册府元龟》卷502《平籴》。
(13)《旧唐书》卷123《刘晏传》。
(14)《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15)《管子。山国轨》:“不籍而瞻国,为了有道乎?”
(16)《新唐书》卷149《刘晏传》。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立讯精密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刘晏 第一章 超世纪的盛会 第04节 黎民刻石
CopyRight © 2022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