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命运的安排,也许是历史的机遇,也许是玄宗东封泰山的喜悦,也许是刘晏聪明绝顶的才能,玄宗要亲自聆听八岁童子的颂赋。刘晏在八岁的小小年纪竞毫不胆怯,带着稚气的童声向皇帝朗朗颂读自作的《东封书》。
从此,刘晏走上仕途,最后成为唐朝一位贤相,成为自桑弘羊之后的唐代著名理财家、经济改革谋略家。
刘晏走进帐殿,跪伏在地,其情楚楚动人,其声脆如黄莺:“吾皇英主,封祀东岳,告成功于吴天上帝,为万民把福,开元之礼,仁及天下,人情所望,人心所归……”
玄宗高兴地目视刘晏,耳听娓娓颂德之声,不由心中惊叹:八岁童子,颂词于寸舌之间,大唐天下,人才济济啊!可是他转念一想,又似乎感到小小稚童,如此文采飞扬,莫不是有人捉刀代笔,欺君助兴?他怀着疑虑命宰相张说鉴别真伪。张说是当朝文士领袖,玄宗极为赏识他的文才,盛赞他是“道合忠孝,文成典礼,当朝师表,一代词宗”。(1)张说死后,玄宗亲自写神道碑文,御笔赐谥号“文贞”。著名诗人张九龄以“族子”自称,在祭文中告慰燕国公张说是“人亡令则,国失良相,学堕司南,文殒宗匠”。(2)
足见张说在文士儒生中的地位。
张说手捋胡须,当面出题,要试试小小刘晏的能耐:“你看过围棋对弈吗?”
刘晏竟毫不畏怯,一脸天真:“观弈、对弈皆可之。”
张说一笑:“那好,对赋方、圆、动、静如何?”
刘晏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愿闻其详,相公请赋!”
嗨!还真摽上劲了!文武百官看着刘晏怎么和宰相张说对赋,玄宗皇帝也高兴地看着他们将如何对赋。
张说双目微闭,口中念念有词:“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刘晏小脑袋一晃,稚声朗朗,立即奉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才,静若得意。”
“奇才!伟才!”众大臣一听,连声称赞,拍手叫绝!妙不可言!
张说也为之高兴,真是后生可畏!乳臭未干,竞能和他从容对答,证实《东封书》决非捉刀代笔,实为刘晏所作。他向玄宗如实禀报,连连称赞说:“国瑞也!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啊!”张说立即向玄宗举荐,“臣以为,陛下可为刘晏拜官授职。”
盛唐有这么一种风气,举贤不分老幼,唯才录用,奇伟必收。
“善!”玄宗甚为高兴,笑问刘晏:“你年方八岁,想官拜何职啊?”
刘晏一脸稚气,手指张说:“跟他一样,拜职相位!”
“年少猖狂!”玄宗哈哈一笑,“容朕日后拜你为相,先当正字吧!”
当即下旨授八岁刘晏为秘书省正字。
秘书省管理唐朝的史馆,负责撰修国史,藏有大量图书,“正字”的任务就是校对藏书中的一些错误。从此,八岁的刘晏就当上了“正字”的官。
官虽不大终是官、而且是皇帝直接任命,无疑给聪明好学的刘晏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八岁任政府官员,在今天也不可想象,仅仅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年龄,这在当时也是一大轰动奇闻,刘晏被称之为“神童”。
刘晏究竟何许人也?他的家世如何?笔者在茫茫史海中寻找他的踪迹。
新旧《唐书。刘晏传》对此均一笔带过:“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县东南)人。”所幸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尚有简述。刘晏的高祖自彭城(今江苏徐州)迁徙曹州南华,“筑堌以居,世号刘堌”。堌,即高大的围墙,看来当属大地主。高祖以下,系世代为官。曾祖刘郁为弘文馆学土。据《唐会要》记叙,武德四年(公元622年)设修文馆,唐大宗即位,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修文馆改成弘文馆,设于弘文殿内。弘文馆学士是太宗亲自挑选的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均是本官兼学士。往往在听朝之后,即引人殿内,共商政事。直到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将弘文馆改为昭文馆。由此推算,其曾祖于贞观元年至高宗初年(公元650年)前后任弘文馆学士。刘晏的祖父则官止县令。对于他的父亲只字未载,大概其父作为不大,出于光宗耀祖,便一心培养子孙。刘晏有兄弟三人,长兄刘星,次兄刘暹。妻子李氏,为左丞李■之妹,知书达礼,贤慧聪敏。据《新唐书》记载,刘暹初为汾州刺史,天资疾恶如仇,令观察使都怕他,到建中末年(公元784年)被德宗召为御使大夫。由此可见,刘晏生长在一个世系的官宦家庭之中,自幼受到良好的培养与教育。
关于刘晏的生卒,《旧唐书》说:“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
于德宗即位(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卒,时年六十六;而《新唐书》则说:“玄宗封泰山,晏始八岁”,于建中元年七月赐死,卒年六十五。
笔者为求准确,经慎重推算,发现新旧《唐书》对此均有讹误。玄宗东封泰山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建中元年是公元780年,其间是五十五年,这早为史学家在《我国历代纪元表》中排定。刘晏献《东封书》如七岁,卒年应为六十二岁;如八岁,卒年应为六十三岁。《唐语林》中认定刘晏“八岁献东封书,授秘书省正字。”笔者从之,因此定刘晏生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卒于建中无年(公元780年),始生为一岁,终年六十三岁。
我们不必繁琐考证刘晏的生卒年龄,还是去看看这位神童的历史脚步吧!
玄宗东封完毕,于第九天(甲午)率领众卿百官浩浩荡荡离开泰山,八岁的刘晏也随其中。两天后,于丙申日到达孔府,又奠祭孔子。一个月后,刘晏随队来到首都长安,进入秘书省任正字官,开始了官宦生涯。
秘书省直接归中书省管辖,中书令张说就是当朝宰相,门下省与中书省并列。据有关文献记载和介绍,中书省与门下省在含元殿之北与宣政殿之南的左右两则,左为门下,右为中书,环境十分秀丽典雅。唐朝著名诗人岑参给大诗人杜甫的《寄左省杜拾遗》中说: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春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阀事,自觉谏书稀。
杜甫(公元712—770年)当时为左拾遗,故属左边的门下省;而岑参为右补阙,当属右边的中书省。杜甫得诗后即奉和一首《奉答岑参补阙见赠》:窈窕清禁闼,罢朝归不同;君随丞相后,我往日华东。
冉冉柳枝碧,娟娟花蕊红;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3)
据《雍录》、《唐六典》记载:宣政殿前有两庑,两庑各有门。其东为日华门,日华门其东即门下省。其西为月华门,月华门之西即中书省。两省官员罢朝,从宣政殿大门出来,各随左右宰相返回本省,故杜甫说是“罢朝归不同”,“我往日华东”。从他们的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中书、门下两省是在紫微摇曳,碧柳垂摆,鲜花盛开,姹紫嫣红的优美环境中。
中书省与门下省是唐朝封建中央集权的最高权力机构,直接代表皇帝的旨意管理朝政。中书省主要任务是为皇帝起草“圣旨”和审查各种文件及诏敕,对朝政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其主要内容是:册书。为册立皇后、皇太子,册封宗室诸王及重要藩镇大臣进行的册书;表达皇帝对树有殊勋的王公将相的特殊褒奖的诏书;为举行祭告大地神灵、列祖列宗的祭文等;制书。进行大的赏罚、授予很高的官爵(凡指五品以上)、改革旧的规章制度、奖惩、赦免和降升有关官员等;慰劳制书。褒奖一般有功劳和贤良的人,表扬有特殊才能的人,劝勉比较出名的守法者;发敕。替皇帝起草处理政务的文件,如增减官员编制、撤消或设置州县、征发兵马、免除某种官爵、授六品以下官员、判处流放以下罪行;发文使用国库中绩罗彩锦五百段以上、钱二千以上、仓粮五百石以上、调动奴婢二十人以上、马五十匹以上、牛五十头以上、羊五百只以上等;敕旨。对各部门上报的奏章进行审理,代拟可施行的具体意见;论事敕书。主要是慰渝公卿,诫约臣下;敕牒。按照前朝传定的典章,依旧制处理日常事务。
同时,中书省和门下省还负责草似、转发各种具体的文件和法令,由皇帝批准下达的奏抄、奏弹、露布文告、审批各司、各地的报表、审批各司、各地的奏状以及朝政讨论的重大疑难问题的意见汇总的议文奏书等等。中书省和门下省职责有所区分,权力大体相等,但由于中书省主要对皇帝负责,门下省主要对地方州县负责,在权力行使过程中显得中书省在朝中地位更为重要。
了解这些或许能开拓我们的思维空间,体会到刘晏在中书省属下的秘书省担任正字所接触的范围是多么广阔,耳濡目染受到的影响和黛陶又会是什么,当然,正字官不可能一下子接触到这些,册书、制书之类的文件都是由高位官员进行的,小小的正字只能到秘书省属下的史馆去当校对,校勘正误,抄写典籍。
据记载,史馆隶属于秘书省。由著作郎掌修国史,刘晏也就是正字郎了。
史官并无常员,每有修撰,往往由其他官员兼职,撰毕则停,撰定则走,庸碌之辈难以混迹其中。负责正字的校对却是常年不断的仔细工作。按照当时的规定,对史官修撰国史的要求是“不虚美,不隐恶,直书其事”。尽管在封建统治下真正做到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是很难做到的,但在八岁孩子的思想中却有着理想般的正义追求,何况这是太宗皇帝的遗旨,对尚处童年的刘晏有着不可抗拒的神圣和认同。纵观刘晏一生,他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确是敢于直言、秉笔直书的,没有发现隐恶虚美之事,这不能不与他在秘书省长期供职有关。同时认真仔细的校对勘误工作,也养成了刘晏一丝不苟的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这对刘晏日后善理财政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论说正字,理应到门下省属下的弘文馆。弘文馆是皇帝召集一批文入学士专门负责管理宫中图书、典籍、校勘谬误的衙署,而且还有教授生徒的任务。按常规,八岁的刘晏安排到弘文馆当学生为宜,可偏偏却被玄宗命为秘书省正字,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笔者认为,这与对史官的选择要求比较严格有关。唐史学家刘知几(公元661年—721年)曾指出史官必须兼有才、学、识三长,即杰出的办事才干,渊博的学问和卓越的见识。同时,史官有如实记载皇帝言行及重大事件的职权,还要有史德,敢于直书善恶,使骄主贼臣览史而知惧,因而史才难得难求,这也是自古以来文士多而史才少的原因。看来,玄宗确是赏识刘晏的才能和学识,想把他培养成一代史官才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纵然,刘晏有违玄宗的初衷,但秘书省的优越条件,使他身在京城,却能了解天下大事;校勘正字,使他有机会读到其他地方无法接触到的典籍图书。他是长安朝中有名的神童,各种官员慕名而来,当场出题一试刘晏的才识,更使得他虚心钻研,开拓各种知识领域。凡此种种,部为刘晏熟悉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积弊,日后理财治国、改革经济取得杰出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刘晏整整十岁。这一日,天尚未明,刘晏身穿朝服,随百官众人步人兴庆宫,穿过金明门,来到勤政楼前,参加庆贺。
勤政楼是玄宗召集学士讲议经旨和议政时务、向官员咨询及策试科举、举行盛大宴会的主要活动场所。勤政楼北侧是花尊相辉楼,两楼之间,相距百步,是一片较大的广场。许多重大的庆宴活动,都在广场进行。
刘晏来到勤政楼前,只见左右金吾卫队禁军的兵士一个个身穿黄金甲,衣锦绣战袍,备仗戒严;楼前广场,四周插着各色旗帜,主管教坊的官员做好庆贺演出的准备;歌舞百伎也在预先搭好的帐幕中化好了妆,准备登场演出。殿中官员还准备了各种食品果盒,其中还有少数民族酋长喜欢吃的地方风味。
大约在卯时天明之后,玄宗在侍中官员的簇拥下登上勤政楼,开帘受百宫朝拜,“万岁”声响彻广场。朝毕,楼上以素扇为屏、垂帘相隔,诸王、百官和应邀诸蕃君长等纷纷谢食就坐,庆宴即将开始。
玄宗还惦记着亲命的正字官刘晏。
后宫听说“神童”传闻后也要一睹他的风采。
玄宗一声吩咐,命内侍召刘晏上楼。刘晏来到帘内。贵妃一见,立即把刘晏抱在自己的膝盖上,看他长得丑陋,竞给他施以粉黛,涂脂抹粉描眉,戴头巾,梳头发,把他打扮成一个小女孩。玄宗一看,不由笑了起来,问刘晏道:“卿为正字,正了几个字啊?”刘晏用轻脆的童声一本正经地答道:“天下的字我都正了,只有‘朋’字还没有正。”玄宗自然懂得,古“朋”
字两月相连,月是歪的,两月相加还是歪的,意思是现在的人交朋友也是歪的,不正派。交朋友不正,与不正“朋”字,一语双关,显出刘晏的正派为人和谈吐的含蓄幽默以及思维的敏锐机智,自然令玄宗十分赏识。正在这时,在乐曲声中,上场了一位杰出的年轻女杂技艺人,人称王大娘。古时对妇女的美称是大娘。她正在表演“戴竿”的节目,只见她肩上扛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竿头上顶着一个瀛洲仙岛的模型,一个小孩手持五彩棒竟在上面边歌边舞,出入其间。令人惊叹,奇绝无双!
贵妃看后,十分高兴,她也要试一试神童的文才,命刘晏即刻做一首咏王大娘的诗。刘晏文思敏捷,信手拈来,立即朗朗吟出一首《咏王大娘戴竿》:楼前百戏竞争新,唯有长竿妙入神。
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神童”果然名不虚传!玄宗和贵妃十分高兴,当场赐刘晏一支象牙笏和一件黄绫袍。(4)
这首诗简称《长竿诗》,是我们今天唯一可见的描写唐代表演长竿杂技的一首诗。刘晏不是文士,所留诗文著作少之又少,几乎不见。看来他是为国家理财,重振经济而无暇顾及,偶有所作,也属偶而遇之的即兴之作。
笔者本无意进行史料考证,但撰述中遇到又不得已而为之。关于“正字”
一事,《明皇杂录》和《唐语林》有不同的记述,并由此产生至今尚存的以讹传讹的谬误。特摘录说明如下。
《明皇杂录》记述:“玄宗御勤政楼,大张乐,罗列百妓。时教坊有王大娘者,善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状瀛州方丈,令小儿持绛节出入于其图,歌舞不辍。时刘晏以神童为秘书正字,年方十岁,形状狞劣,而聪悟过人。
玄宗召于楼中帘下,贵妃置于膝上(注意!是贵妃),为施粉黛,与之巾栉。
玄宗问晏曰:“卿为正字,正得几字?‘晏曰:”天下字皆正,唯朋字未正得。’贵妃复令咏王大娘戴竿。……“
《唐语林》记述:“是岁,彭城刘晏八岁献东封书。……上(玄宗)以晏间生秀妙,引于内殿,纵六宫观看,杨妃置于膝上(注意!是杨妃),亲为画眉挽髻……张说问曰:”居官以来,正字几何?‘晏抗颜对曰:“他字皆正,独朋字不正。’说闻而异之。”
其中两个问题需要认定。
其一,究竟是玄宗还是宰相张说问刘晏正字事。据史载,张说在玄宗东封泰山的第二年,即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被罢相,专修国史,一度致仕(退休)。直到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二月,玄宗又以尚书右丞相致仕张说兼集贤殿学士。“说虽罢政事,专文史之任,朝廷每有大事,上(玄宗)常遣中史访之”。(5)恰恰张说在刘晏十岁时已不在相位。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张说修国史也是在家阅览典籍,撰写专著。但他是玄宗的宠臣,朝廷有大事,也是玄宗派人登门听取他的意见。直到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又最后一次拜尚书左丞相,当年十二月病逝。同时,《唐语林》中还记述刘晏对张说的态度是“晏抗颜对曰”,显得小小刘晏狂妄放肆,也似乎与刘晏的地位、身份、口气不符。故此文当取《明皇杂录》。
其二,《明皇杂录》记述是“贵妃置(刘晏)于膝上”,而《唐语林》称是“杨妃”。目前,一些史书在记述这件事时,干脆将“贵妃”和“杨妃”
合二为一,成为杨贵妃,其误导性十分明确,一指杨贵妃,谁又不知是杨玉环呢!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杨贵妃号称中国四大美女之一,与唐明皇的生死恋可谓家喻户晓。她在安史之乱第二年,即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丙申,7月15日,缢死马嵬驿,时年38岁,是史学界,也是所有史籍一致公认的。由此推算,始生为一岁计,可知杨贵妃是生于开元七年(公元719年),而刘晏生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她比刘晏还小一岁。当刘晏被玄宗召见勤政楼参加庆宴、吟诵“长竿诗”时,杨玉环才九岁,还是个尚在四川蜀中的小女孩,哪里有这么个杨贵妃!据史籍记载,杨玉环十七岁时,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由唐玄宗签署“册妃”诏令,她始被册为寿王(瑁)
妃。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玄宗宠爱多年的武惠妃(寿王母亲)因病逝世长安后,失去了精神寄托,多情多欲的李隆基几经波折,于“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月”召来了年轻漂亮的儿媳妇,以后把寿王妃变成了“太真”女道士,最后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子媳为己妃,又将27岁的杨玉环公开变成杨贵妃。随着后人不断颂李杨爱情之说,杨贵妃几乎成了杨玉环的专用代名词。
显然,刘晏受命咏作“戴竿”诗时,新旧《唐书》中所述的“贵妃”、“杨妃”绝不是合二为一的杨贵妃玉环,而是另一位杨姓贵妃。她是谁呢?
笔者认为她是唐肃宗的生母元献皇后。唐玄宗首幸的是王皇后,次幸的是杨妃。睿宗景云初年(公元710年),李隆基选杨妃人太子宫,杨氏系弘农华阴人,是隋唐名臣杨士达的曾孙女。杨妃怀孕肃宗时,正值李隆基与太平公主激烈斗争之际。玄宗即位后,王皇后无子,曾与杨妃共同抚养年幼的肃宗,可见王皇后与杨妃的关系比较密切。但是,此时玄宗爱心转移,宠爱武惠(淑)妃,王皇后病逝后,杨妃于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相继病逝。
当时,张说写了墓志铭文:“石兽涩兮绿台黏,宿草残兮白露沾。园寝闭兮脂粉腻,不知何年开镜奁。”(6)可见杨妃生前有相当地位,但玄宗对她又不是十分恩爱。到安史之乱后,肃宗即位称帝时,唐玄宗为自己过去对肃宗生母的冷淡而内疚,到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根据“母以子贵,德以溢尊”的传统道德原则,追册杨妃为“元献皇后”,赞颂“故妃弘农杨氏特禀坤灵,久厘阴教。……诞发异图,载光帝业。”(7)玄宗在这里悼念的已故杨妃是肃宗生母,而绝不是杨妃玉环。由于年代久远,肃宗生母杨妃去世太早,更由于后来杨贵妃玉环为玄宗专宠,极富传颂的爱情悲剧弄得沸沸扬扬,把杨玉环之前的肃宗之母杨妃忽略了。其实,肃宗生母杨妃才是玄宗最初册立的贵妃,其地位仅次于王皇后,与武惠妃、赵丽妃皆位属相国,为正一品夫人。
王皇后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被废不久去世,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肃宗之母杨妃以贵妃身份参加庆晏,抱着刘晏坐在自己膝上,再命刘晏即作“戴竿”诗,这一切就顺理成章地既合乎典法,也合乎时间逻辑,更合乎历史事实。我们切不可一见“杨贵妃”三字,就马上认定是杨妃玉环,于是张冠李戴,贻为笑话!
十岁的刘晏已经两次受到玄宗的召见,“神童”越发名扬朝野,人们对他更是刮目相看。刘晏手捧玄宗皇帝御赐的象牙笏和黄绫袍,感恩载怀,戴德心中,愈加发奋学习,立志不务虚名,当一代忠直名臣,为大唐大子报效终生。
注释:
(1)《全唐文》卷22玄宗《命张说兼中书令制》。
(2)张九龄《曲江集》《祭张燕公文》。
(3)《杜诗详注》第二册。
(4)唐。郑处海《明皇杂录》卷上;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25.
(5)《资治通鉴》卷213开元十六年二月条。
(6)《新唐书。后妃传下》。
(7)《旧唐书。后妃传下》。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立讯精密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刘晏 第一章 超世纪的盛会 第02节 神童献赋
CopyRight © 2022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