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 第十六章 贝克莱

  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因为否定物质存在而在哲学上占重
  要地位,在这个否定里,他有许多巧妙的议论作为根据。他主张物质对象无非由于被感
  知才存在。那样说来,譬如一棵树,假若没人瞧着它岂不就不再存在了;对这个异议,
  他的回答是:神总在感知一切;假使果真没有神,那么我们所当成的物质对象就会过一
  种不稳定的生活,在我们一瞧它的时候突然存在;但事实上,由于神的知觉作用,树木、
  岩块、石头正如同常识认为的那样连续存在着。在他认为,这是支持上帝存在的有力理
  由。有一首罗诺尔·纳克斯(Ronald Knox)写的五行打油诗,附带一首和韵,说明贝克
  莱的物质对象理论:
  曾有个年轻人开言道:“上帝
  一定要认为太希奇,
  假如他发觉这棵树
  存在如故,
  那时候却连谁也没在中庭里。”
   答
  敬启者:
  您的惊讶真希奇:
   咱时时总在中庭里。
  这就是为何那棵树
  会存在如故,
  因为注视着它的是
  つ·的·忠·实·的
  上帝。
  贝克莱是个爱尔兰人,在二十二岁作了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的特别研究员。他曾由
  斯威夫特引荐,进宫参谒;斯威夫特的瓦妮萨把她的财产一半遗赠给了他。他制定了一
  个在百慕大群岛建立学院的计划,抱这个目的去往美国;但是在罗德艾兰度过三年(17
  28—31)之后,他就回国,放弃了那个计划。有一行闻名的诗句:
  帝国的路线取道向西方,作者便是他,为这个缘故,加利福尼亚州的贝克莱城是因
  他命名的。1734年他当了克罗因的主教。他晚年丢开了哲学,去弄焦油水,这种东西他
  认为有种种神奇的药性。关于焦油水,他写道:“此乃是开怀解愁但不令人酣醉的杯中
  物”——这是后来库柏(Cowper)加给茶而为大家比较熟悉的一种情趣。
  他的最优秀的著作全部是他还十分年轻时写的:写《视觉新论》(ANewTheory of
  Vision)是在1709年,《人类认识原理》(ThePrinciples of HumanKnowledge)在171
  0年,《海拉司和费罗诺斯的对话》(The Dialogues of Hylasand Philonous)在1713
  年。他二十八岁以后的作品就不那么重要了。他写得一手极有魅力的文章,笔调秀美动
  人。
  他否定物质的议论发表在《海拉司和费罗诺斯的对话》里面,讲得头头是道,娓娓
  动听。这些篇对话我打算只考察第一起连同第二篇的开头部分,因为这以下所讲的一切
  在我看来是不那么重要的。在这本著作中我将要讨论的那一部分,贝克莱提出了支持某
  个重要结论的一些正确道理,只不过这些道理并不十分支持他自以为在证明的那个结论。
  他以为他是在证明一切实在都是属于心的;其实他所证明的是,我们感知的是种种性质,
  不是东西,而性质是相对于感知者讲的。
  下面我开始先把对话中我以为重要之点直叙出来,不加批评;然后再转入评论:末
  了我想把这里论到的问题就个人所见谈一谈。
  对话中的登场人物是两个人:海拉司代表受过科学教育的常识;费罗诺斯,那就是
  贝克莱。
  海拉司讲了几句亲切话以后说,关于费罗诺斯的见解,他耳闻到一些奇怪的传言,
  意思是讲费罗诺斯不信有物质实体。
  他高叫:“难道还有什么能够比相信·物·质这种东西不存在更荒诞离奇、更违背
  常识、或者是比这更明显的一套怀疑论吗?”
  费罗诺斯回答说,他并不否定可感物的实在性,换句话说不否定由感官直接感知的
  东西的实在性;但是,我们并没看见颜色的起因,也没听到声音的起因。感官是不作推
  论的,关于这点两人意见一致。费罗诺斯指出:凭看,我们只感知光、色和形状;凭听,
  只感知声音;如此等等。所以,除各种可感性质而外没有任何可感的东西,而可感物无
  非是一些可感性质,或是种种可感性质的组合罢了。
  费罗诺斯现在着手证明“可感物的·实·在·性就在于被感知”,这和海拉司的意
  见:“·存·在是一回事,·被·感·知另是一回事”形成对比。感觉资料是属于心的,
  这是费罗诺斯通过详细考查各种感觉来证明的一个论点。他由冷热说起。他说,强热是
  一种苦痛,苦痛必是在某个心中。所以,热是属于心的;
  冷也是一样的道理。这一点又借关于温水的著名议论加以补证。假若你的手一只热、
  一只凉,你把两只手一起放进温水中,一只手感觉水凉,另一只手感觉水热;但是水不
  可能同时又热又凉。这驳倒了海拉司,于是他承认“冷热不过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感觉”。
  但是他满怀希望地指出,仍旧有其它的可感性质。
  费罗诺斯然后讲起滋味。他指出甜味是一种快乐,苦味是一种苦痛,快乐和苦痛是
  属于心的。同样的道理用到气味上也合适,因为气味不是快感的就是不快的。
  海拉司奋力拯救声音,他说声音为空气中的运动,真空中没声音,由这件事实即可
  明了。海拉司讲,我们必须“把我们所感知的那种声音和声音本身区别开;或者说,把
  我们直接感知的声音和我们身外存在的声音区别开”。费罗诺斯指出,海拉司所谓的
  笆翟诘摹鄙音,既然是一种运动,可能看见、触到也难说,但是一定听不见;所以这
  不是我们从知觉中所知道的那种声音。听了这番话,海拉司现在承认“声音在心外也没
  有实在存在。”
  他们于是谈到颜色,这回海拉司很自信地开言:“对不起,论颜色那可大不一样。
  莫非还有什么事会比我们在对象上看见颜色更明白?”他主张,在心外存在的实体具有
  在其上所见到的颜色。但是费罗诺斯要了结这种意见并无困难。他从夕阳下的云彩说起,
  这种云是红中透金黄的;他指出,一块云逼近来看就不带这种颜色。他接着谈到使用显
  微镜因而造成的差异,谈到一切东西在有黄疸病的人看来都是黄的。他说,极渺小的砤
  e子一定比我们能看见更小得多的对象。于是海拉司说颜色不在对象中,在光里面;他讲,
  颜色乃是一种稀薄的流动实体。如同声音问题一样,费罗诺斯指出,照海拉司的说法,
  笆翟诘摹毖丈就是和我们看见的红与蓝不同的什么东西,这说不过去。
  话到这里,关于一切次性质,海拉司都认输了,但是他继续说各种主性质,特别是
  形相和运动,却是外界的无思维实体固有的。对这点费罗诺斯回答说,物体离我们近时
  显得大,离远时显得小,而某个运动可能在这人看来觉得快,那人看来觉得慢。
  说到这里,海拉司企图改弦更张,换一个新方针。他说他犯了错误,没把·对·象
  和·感·觉区别开;“感知”这件行为他承认是属于心的,但是所感知的东西不然;例
  如颜色“在心以外某个无思维的实体中有实在存在。”对这点费罗诺斯回答:
  八谓感官的什么直接对象——即什么表象或诸表象的组合——存在于无思维的实
  体内,换句话说存在于·一·切心的外面,这话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可以看出,
  到这里议论变成为逻辑性的,不再是经验性的了。隔几页之后,费罗诺斯讲:
  胺仓苯痈兄的东西全是表象;任何表象能够在心外存在吗?”
  对实体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讨论之后,海拉司回过来讨论视觉,论点是他在某个距离
  外看得见东西。费罗诺斯回答说,这话对于梦里见到的东西同样说得过,可是个个都承
  认梦中的东西是属于心的;况且,距离不是凭看感知的,而是经验的结果,是判断出来
  的;一个生来瞎眼、但现在初次能看东西的人,视觉对象对于他就不会显得有距离。
  在第二篇对话的开头,海拉司极力主张脑子里的某些痕迹为感觉作用的起因,但是
  费罗诺斯回驳他说:“脑子既然是可感物,只存在于心中。”
  这本对话的其余部分不那么有意思,没必要再讲了。
  现在我们给贝克莱的主张作一个分析批判。
  贝克莱的议论分两部分。一方面,他议论我们没感知到物质实体,只感知到颜色、
  声音等等;又议论这些都是“属于心的”,或“在心中”。他的说理关于头一点完全有
  折服人的力量,但是关于第二点,毛病在于“属于心的”这话没有任何定义。事实上他
  信赖习常的见解,以为一切事物必定或是物质的或是心灵的,而且任何事物不兼是二者。
  当他讲我们感知的不是“东西”或“物质实体”,而是性质,而且没有理由认为常
  识看作是全属于一个“东西”的各种性质固有在某一个与它们各个全有区别的实体内,
  这时候他的论法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等他接下去说可感性质(包括主性质)是“属于心
  的”,那些议论便属于很不相同的种类,而确实性程度也大有出入了。有些议论是打算
  证明逻辑必然性的,另外一些议论是比较经验性的议论。先来说前一类议论。
  费罗诺斯讲:“凡直接感知的东西全是表象;任何表象能够在心外存在吗?”这恐
  怕就需要对“表象”一词作个长长的讨论。假使认为思维和知觉作用是由主体与客体间
  的关系构成的,那么便能够把心看成等于主体,而主张心“中”什么也没有,只在心
  扒啊庇锌吞濉1纯死程致哿苏庋一种意见,即我们必须把“感知”这件行为和被感知
  对象区别开,前者属于心而后者则否。他反对这意见的那些道理是含混的,而且也必然
  如此,因为像贝克莱那种相信有心灵实体的人,并没有驳它的确实手段。他说:“所谓
  感官的什么直接对象存在于无思维的实体内,换句话说存在于·一·切心的外面,这话
  本身就是一个明显的矛盾。”在这里有一个谬误,类似以下的谬误:“没有舅舅,就不
  可能存在外甥;那么,甲君是外甥;所以甲君按逻辑必然性讲有舅舅。”若已知甲君是
  外甥,这当然是逻辑必然的,但是从分析甲君而可能知道的任何事情都推不出这种逻辑
  必然性。所以说,如果某物是感觉的对象,就有某个心和它有着关系;但是由此并不见
  得此物若不作感觉的对象,本来就存在不了。
  关于设想的东西,有一个略为类似的谬误。海拉司断言,他能够设想一座房子,是
  谁也不感知、不在任何心中的。费罗诺斯回驳说,凡海拉司所设想的东西,总在他自己
  心中,所以那座假想的房子归根到底还是属于心的。海拉司本该这样回答:“我说的不
  是我在心中有房子的心像;我讲我能够设想一座谁也不感知的房子,这时我实在说的是
  我能够理解‘有一座谁也不感知的房子’这个命题,或更好不如说‘有一座谁也不感知、
  谁也不设想的房子’这个命题。”这个命题完全由可理解的词构成,而且各词是正确地
  组合在一起的。这命题是真命题或是假命题,我不知道;但是我确实相信决不能指明它
  是自相矛盾的。有些极类似的命题能够证明。例如:二整数相乘这种乘法的可能数目是
  无限的,因此有若干个从来也没想到过。贝克莱的议论假使正确,会证明不可能有这种
  事。
  这里包含的谬误是一个很常见的谬误。我们用由经验得来的概念,能够构成关于一
  些“类”的命题,类中的分子一部分或全部是未被经验到的。举个什么十分寻常的概念,
  譬如“小石子”吧;这是一个来自知觉的经验概念。但是并不见得一切小石子都被感知
  到,除非我们把被感知这件事实包括在我们的“小石子”的定义中。只要我们不这样做,
  拔幢桓腥绲男∈子”这个概念在逻辑上就无可非议,尽管要感知这概念的一个实例照
  逻辑讲是不可能的。
  议论概括说来如下。贝克莱讲:“可感对象必是可感觉的。
  甲是可感对象。所以甲必是可感觉的。”但是,假如“必”字指逻辑必然性,那么
  甲如果·必是可感对象,这议论才站得住。
  这议论并不证明,从甲是可感觉的这个性质以外甲的其它性质能推出甲是可感觉的。
  例如,它并不证明,与我们所见的颜色本质上就区分不开的颜色不可以不被看见而存在。
  我们根据生理上的理由尽可相信没这种颜色存在,但是这种理由是经验性的;就逻辑而
  论,没有理由说,不存在眼睛和脑子,就没有颜色。
  现在来谈贝克莱的经验论据。首先,把经验论据和逻辑论据撮合一起,就是有弱点
  的表示,因为后者如果站得住,前者便成了多余的。
  我假如主张正方形不会是圆的,我并不要引据任何既知城市里的方场没一个是圆的
  这件事实。不过,由于我们已经否定了逻辑论据,就必须按经验论据的是非曲直考察一
  下经验论据。
  第一个经验论据是个奇怪的论据:那是说热不会是在对象中,因为“最强炽的热
  彩恰臣大的苦痛”,而我们无法设想“任何无知觉的东西能够有苦痛或快乐”。“苦
  痛”一词有双重意义,贝克莱正利用这点。这词可以指某个感觉的苦痛的性质,也可以
  指具有这种性质的那个感觉。我们说一条折断的腿很痛,并不暗含着这条腿在心中的意
  思;同样,容或是热·引·起苦痛,因而我们说热·是苦痛时应该指的也无非是这个意
  思。所以,贝克莱的这种论据是个蹩脚论据。
  关于冷、热的手放进温水的议论,严格说来,恐怕只证明在该实验中我们所感知的
  不是热和冷,而是较热和较冷。丝毫也不证明这些事情是主观的。
  关于滋味,又重复快乐和苦痛论证:甜是快乐,苦是苦痛,因此两者都是属于心的。
  并且他又极力说,人在健康时觉甜的东西,生病时也许觉苦。关于气味,使用了非常类
  似的论据:因为气味不是快感的就是不快的,“它不能存在于有知觉的实体即心以外的
  任何实体中。”在这里,在所有的地方,贝克莱都假定,不是物质所固有的东西,必是
  心灵实体固有的,任何东西也不能既是心灵的又是物质的。
  关于声音的论证,是个adhominem(对人)论证。海拉司说声音“实在地”是空气里
  的运动,而费罗诺斯反驳说,运动能够看见、触到,却不能听见,因此“实在的”声音
  是听不见的。这不好算公正的议论,因为运动的知觉表象依贝克莱讲也和其它知觉表象
  一样是主观的东西。海拉司所要求的运动总得是不被感知的和不能感知的。然而,这论
  证倒也指明,听见的那种声音跟物理学看作是声音原因的空气运动不能当成一回事,就
  这点来说,论证还是正确的。
  海拉司放弃了次性质之后,还不愿放弃·主性质,即广延性、形相、充实性、重量、
  运动、和静止。议论当然集中在广延性和运动上。费罗诺斯说,假如东西有实在的大小,
  同一个东西决不会在同时大小不同,然而东西离近时比离远时显得大。假如运动实际在
  对象里,何至于同一个运动可以在一个人看来快,另一个人看来慢?我以为,应该承认
  这种议论证明被感知空间的主观性。但这种主观性是物理的主观性:
  对照相机来讲也同样说得过,因此并不证明形状是“属于心的”。在第二篇对话中,
  费罗诺斯把以前进行的讨论总结成下面的话:“除各种神灵以外,我们所认识的或设想
  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的表象。”当然,他不该把神灵算作例外,因为认识神灵和认识物
  质完全一样,是不可能的。事实上,这两种情形的论据几乎相同。
  现在试谈一谈由贝克莱开创的那种议论,我们能得出什么肯定的结论。
  我们所认识的东西是可感性质的簇:例如,一张桌子是由它的外观形状、软硬、叩
  时发的响声和气味(假设有气味)组成的。这些性质在经验中有某种邻接,以致常识把
  它们看成属于同一个“东西”,但是“东西”或“实体”概念在感知到的各种性质之外
  丝毫未添加什么旁的性质,所以是不必要的。到此为止,我们一直站在坚固的基础上。
  然而现在我们必须自问,所谓“感知”指什么意思。费罗诺斯主张,谈到可感物,
  其实在性就在于它被感知;但是他并没说出他所讲的知觉是什么意义。有一个理论认为
  知觉是主体与知觉对象间的关系,他是否定的。既然他以为“自我”是实体,他本来满
  可以采纳这一说;可是,他决定不要它。对否定“实体的自我”观念的人说来,这个理
  论是讲不通的。那么,把某物叫做“知觉对象”,指什么意思?除说该某物存在以外,
  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吗?我们能不能把贝克莱的断语倒过来,不说实在性在于被感知,而
  说被感知就在于是实在的?不管怎样,总之贝克莱认为存在不被感知的东西这件事照逻
  辑讲是可能的,因为他认为某些实在的东西,即精神实体,是不被感知的。于是看来很
  明白,我们讲某事件被感知到,除指它存在以外,还指别的意思。
  这别的意思是什么呢?感知到的事件和未感知的事件有一个明显的差别:前者可以
  记起,但是后者记不起。还有什么其它差别吗?
  有一整类的作用,多少可说是我们自然而然称之为“心灵的”那种现象所独具的,
  追忆即其中之一。这些作用和习惯有关系。被火烧过的孩子怕火;被火烧过的火钩子不
  怕。不过,生理学家把习惯以及类似的事情作为神经组织的特性处理,他们没有必要背
  弃物理主义的解释。按物理主义的用语,可以说一个事件如果有某种的作用,就是“被
  感知到”了;按这个意义,我们就是这样说似乎也无不可:水道“感知到”把它冲深的
  雨水,河谷是对以前的洪流倾泻的一个“记忆”。习惯和记忆如果用物理主义的说法来
  讲,就是死物也并不完全没有;在这点上,活物与死物的差别无非是程度上的差别。
  照这个看法,说某个事件被“感知到”,也就是说它具有某种的作用,无论在逻辑
  上或在经验上,都没有理由设想·一·切事件全具有那种的作用。
  认识论提出一种不同的观点。在认识论里我们并不从已完成的科学出发,而从我们
  对科学的信赖所依据的不管什么知识出发。贝克莱的作法正是这样。这时不必要预先给
  爸觉对象”下定文。方法概略说来如下。把我们觉得是不经推论而知的各个命题搜集
  一起,于是发现这些命题大部分与某个时日的个别事件关联着。我们将这些事件定义成
  爸觉对象”。这样,知觉对象就是我们不假推论而知的那些事件;或者把记忆考虑在
  内,至少说这种事件在过去某时曾是知觉对象。于是我们面临一个问题:我们从自己的
  知觉对象能推断其它什么事件吗?关于这点,有四种立场可能采取,前三种立场是唯心
  论的三种形式。
  (1)我们可以全盘否定从自己目下的知觉对象和记忆对其它事件的一切推论的妥实
  性。凡是把推论局限于演绎的人,谁也必定抱这个看法。任何事件,任何一组事件,从
  逻辑上讲都能够单独自立,因此任何一组事件都不足为其它事件存在的·论·证·的证
  据。所以,如果把推论局限于演绎,既知的世界就只限于我们自己的生命史中我们感知
  的事件,或者,假如承认记忆,限于曾经感知的事件。
  (2)第二种立场是一般所理解的唯我论,这种立场容许从自己的知觉对象作某种推
  论,但限于对个人生命史中的其它事件作推论。例如,试看这样的意见:在醒觉生活中
  的任何时刻,总有一些可感对象我们没注意到。我们看见许多东西,却没暗自默念我们
  看见了这些东西;至少说,好像如此。
  在一个我们完全觉察不到运动的环境里定睛来看,我们能够陆续注意到各色各样东
  西,于是我们觉得应相信这些东西在我们注意到以前,原来就是可见的;但是在我们未
  注意到之前,它们并非认识论的论据资料。从我们所观察到的东西作这种程度的推论,
  是人人不假思索地在作的,即使那些极希望避免把我们的认识过分扩张得越出经验以外
  的人也在作。
  (3)第三种立场(例如艾丁顿好像采取这种立场)是:
  对和我们自己经验中的事件类似的其它事件,能够作推论,因此譬如说我们当然可
  以相信存在着我们没看见而别人看见的颜色、别人感觉的牙疼、别人享到的乐和受到的
  苦,等等,但是我们却全然不可推论谁也没经验到的、不构成任何“心”的一部分的事
  件。这个意见可以据以下理由给它辩护:对自己观察范围以外的事件作一切推论都是靠
  类推作的,谁也没经验到的事件同自己的论据资料不够类似,不足以保证作类推推论。
  (4)第四种立场是常识和传统物理学的立场,按这种立场,除自己的和旁人的经验
  以外,还有谁也不经验的事件,例如在自己睡着而卧室一片漆黑的时候这间卧室中的家
  具。G。
  E.穆尔曾指责唯心论者以火车乘客呆在车内时不能看见车轮为理由主张火车在停站
  当中才具有车轮。根据一般常识,人不相信每当你一瞧,车轮突然存在,而谁也不视察
  它的时候就懒得存在。这种观点如果是科学上的观点,则以因果律作为对未感知事件的
  推论的基础。
  目前我不打算就这四种观点下断论。这断论即使下得了,也只有把非论证性推论及
  盖然性理论加以细腻研究,才能够下。我真打算做的是指出向来讨论这些问题的人所犯
  的某种逻辑错误。
  由上文知道,贝克莱以为有逻辑上的理由证明唯有心和精神的事件能存在。这个意
  见也是黑格尔和他的继承者们根据别的理由所抱的意见。我认为这是个根本的错误。像
  霸有过一个时代,在这个星球上生命尚未存在”这样的命题,真也好、假也好,犹如
  坝涝睹蝗怂愎的乘法计算是有的”一样,根据逻辑理由是驳斥不了的。所谓被察觉,
  即所谓成为知觉对象,无非是说具有某种的作用,从逻辑上讲并没有理由说一切事件都
  会有这种的作用。
  然而还有另一种议论,虽然没把唯心论确立为一种形而上学,如果正确,倒把唯心
  论当作实践上的方针确立起来。据说无法验证的命题不具有意义;验证要靠知觉对象;
  所以,关于现实的、或可能有的知觉对象以外任何事情的命题都是无意义的。我以为严
  格解释起来,这种意见会使我们局限于上述四种理论中第一种理论,不允许谈我们没亲
  自明白注意到的任何东西。假若如此,它就是一个在实践中谁也无法抱的意见,在一个
  据实际理由而主张的理论,这是个缺陷。关于验证,以及验证与认识的关系,全部问题
  困难而复杂;所以我目前姑置不论。
  上述各理论中,第四种理论承认有谁也不感知的事件,这理论也能用乏力的议论为
  它辩护。可以主张因果性是先验知道的,假如不存在未被感知的事件,无从有因果律。
  与此相反,可以强调因果性不是先验的,凡是能够观察到的不管什么规律性,必定和知
  觉对象关联着。看来,好像凡是有理由相信的不管什么物理学定律,都可以借知觉对象
  表述出来。这种表述也许古怪而繁复,也许欠缺直到最近人们仍认为物理定律应有的特
  征——连续性,然而总不好说做不到。
  我的结论是,以上讲的四种理论哪一种也没有先验的缺点。然而,却可能有人说一
  切真理都是实用主义的,这四种理论并没有实用主义上的差别。假若此话有理,我们就
  能够采纳个人所好的随便哪个理论,各理论之间的差别不过是语言上的差别。我无法接
  受这个意见;但这也是后文讨论的问题。
  尚待考问一下,是否能给“心”和“物质”二词规定什么意义。人人知道,“心”
  是唯心论者以为舍此无它的东西,“物质”是唯物论者也以为如此的东西。我想读者还
  知道唯心论者是善良人,唯物论者是恶人。但或许除此以外还有的可说。
  我个人给“物质”下的定义也许似乎不圆满。我愿意把“物质”定义成满足物理学
  方程的那种东西。也可能并没有什么东西满足这种方程;假若那样,不是物理学错了,
  便是“物质”概念错了。如果我们摈弃掉实体,“物质”就得是逻辑结构了。至于它能
  不能是由事件(一部分是可以推断的)所组成的什么结构,这是个难问题,然而决不是
  无法解决的问题。
  至于“心”,当排除掉实体之后,“心”必定是种种事件所成的某种集团或结构。
  这种集团的划分必定是由我们愿意称作“心的”那类现象所特有的某种关系完成的。我
  们不妨拿记忆当作典型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把“心的”事件定义成进行记忆的事件或
  被记忆的事件——固然这未免有些过于简单化。于是某已知的心的事件所隶属的“心”,
  就是借记忆锁链向后或向前与这已知事件联接起来的那些事件的集团。
  按上述定义可知一个“心”和一块物质各都是事件集团。
  没有理由说一切事件都会属于这类或那类事件集团,而且也没有理由说某些事件不
  会同属这两个集团;因此,某些事件可以既不是心的,也不是物质的,而另一些事件可
  以既是心的,又是物质的。关于这一点,只有详细的经验上的考察能够下决断。
  【注】
  豆豆网VIP作品,所有作品均已完结。将不定期进行免费连载(部分情节刪除)。
  需完整完结请点这里咨询客服>>>


立讯精密股票走势和K线图分析预测

豆豆小说:www.ddshu.net ;  02:www.ddd888.net ;  03:www.ddkanshu.com,请大家收藏备用
Stock Analysis - 豆豆言情 - 豆豆书库 - 豆豆言情小说网 - 股票分析 - 股票入门
CopyRight © 2022 本作品由豆豆小说阅读网提供,仅供试阅。如果您喜欢,请购买正版。